《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计划,推动县域高中高质量发展。县中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往往受经济、人才与理念的三重困境制约,需要外部动力的激活,而教育帮扶正是县中振兴的绝佳“外力”。通过优质教育资源输送桥梁的搭建,教育帮扶既能助力县中补齐教育短板,又能激发其创新活力,实现内外协同,推动振兴战略落地。长期以来,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在探索和优化教育帮扶的道路上步履不停,以一系列创新且务实的助教活动,为县中振兴注入强劲动能,为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常态化筑基:以教师专业成长为核心,夯实县中发展根基
作为吉林省首批示范性高中,学校长期关注地区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自觉担当引领示范责任,以自身优质教育资源的输送带动县域学校发展,通过打造常态化义务培训项目,为县中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持续支持,搭建城乡教育交流长效平台。
2003年,学校与长春市总工会、长春市教育局共同启动“乡村教师义培工程”,每年为长春市外县区中小学教师义务提供为期一周的一对一跟岗培训,着力解决乡村教师“培训难”的问题。为保证培训质量,东北师大附中做到“四有”,即有培训计划、有指导教师、有学习内容、有后续支持,通过观摩、听课、评课、备课、研讨等形式,为学员创造全方位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指导教师更是要做到无保留地实施传、帮、带,确保学员学有所得。
2013年起,“名校义培”活动升级为“元晖义培”工程,于2014年正式启动。该工程每年为吉林省内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国家级贫困县免费跟岗培训100名中小学教师。东北师大附中按照参训教师学段、学科实行“一对一”导师制集中培养、跟岗研修和跟踪培养计划。在为期一周的培训中,参训教师不仅全程与附中名师跟岗学习,接受名师“传、帮、带”指导,而且全面参与集体备课、公开课观摩、专家讲座等活动,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使参训教师深入体验东北师大附中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更新教育观念。十余年间,“元晖义培”项目已累计为吉林省内各县域逾2000名乡村教师提供培训。
义培项目现已成为东北师大附中常态化的教育帮扶核心路径之一,在吉林大地搭建了一个长效化的城乡教师交流教学经验、碰撞课程理念、互促教育智慧的广大平台。义培项目不仅是知识技能传递平台,更实现了教学相长—附中教师从参培教师处获得学困生辅导等实用经验,参培教师也与附中导师保持长期线上联系,“一周附中行,一生附中情”成为历届参培教师的共识。
精准化深入:以“深耕计划”为抓手,推动县中协同发展
在“名校义培”和“元晖义培”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在“精准帮扶”上发力。学校锚定县域学校“师资弱”这一核心问题,依托自身强大师资优势,推出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精准帮扶项目“1+1深耕计划”,后升级为“1+N”模式。
“深耕计划”倡导将教育帮扶从单向支持转变为共同发展交互模式,即从定向帮扶一所县域中学发展为同时帮扶一个县域多所中学或多所县域中学。2016年以来,学校先后与黑龙江省甘南县、吉林省安图县结成教育精准帮扶对子,开展全面深入的帮扶行动。2019年,学校组织20多位优秀党员教师深入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开展送教下乡、送课到校的帮扶活动,探索了跨区域帮扶和“一对多”帮扶的可能性。近十年来,学校依托多项县中振兴帮扶项目,与受援学校建立长效帮扶机制,将帮扶范围逐步扩大到全国11个省份,涵盖东北、西北、西南、华南等地区25个县的100余所中学。
在长期的教育帮扶实践中,东北师大附中以“互嵌共生”为理念,探索形成“三送三请三互动”精准帮扶模式。“三送”即每学期组织一次全学科送课活动、送培活动和送教活动;“三请”即每学年请帮扶学校教师来校短期驻校培训,请骨干教师来校影子培训,请管理干部来校跟踪培训;“三互动”即建立教师教研互动平台、教师培训互联平台和教学资源互助平台,组织开展类别全面、形式多样、活动丰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方位帮扶,包括优质教学资源分享、教研活动、精品视频课程、集体备课观摩、教师培训、咨询座谈、送教送课七大类别,定期网络传输、快递邮寄、全网直播、线上同步、线下实地五种形式,务求帮扶工作实效,切实提升帮扶学校教育教学水平。
在“深耕计划”推进过程中,东北师大附中党委创新性地将党建工作融入教育帮扶,充分挖掘受援地区红色教育资源,紧握党员教师志愿奉献的契机,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坚定“教育报国”的理想信念。此外,学校党委鼓励党员教师率先参与教育帮扶,辐射引领全校教师。在学校党委的长期宣传和号召下,主动投身教育帮扶已经成为东北师大附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必修课。
组团式升级:以系统性赋能为导向,助力县中全面振兴
“组团式”教育帮扶的提出,是国家为解决民族地区、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瓶颈,在传统对口支援基础上的政策升级,其核心是打破“单兵作战”的援助方式,以“团队化选派、系统性赋能”为特征,整合校长、中层干部、骨干教师等多层次人才,形成结构完整的帮扶团队,针对特定受援学校开展“植入式”帮扶。“组团式”教育帮扶强调“集中力量、精准突破”,通过前期调研制定针对性援助方案,通过“建好一所学校、示范一个地区”,带动受援地教育整体改善。
近十年来,东北师大附中在积极响应和落实国家“组团式”教育援助相关工作部署的同时,深入分析“组团式”教育帮扶的模式优势,不断积累经验、更新理念,并着力对本校教育帮扶工程体系进行组团式升级——打破以教师为单一主体的帮扶团队构成,针对每所受援学校的实际情况,组建由校长、中层干部和骨干教师等多层次人才构成的专项帮扶团队,力求实现“全学段、全学科、全维度覆盖”。这些专项团队通过前期调研精准把握受援学校的短板,并制定对应帮扶方案。在项目运行中全面挖掘教学、学校管理、师资培育、教研体系建设等长效因素,形成“管理—教研—教学”的全链条赋能体系;针对每所受援学校建立“帮扶专线”,与受援学校保持实时沟通,随时调整援助方案。项目结束后,通过“专线”和网络平台持续跟踪反馈、共享教育资源,形成“诊断需求—精准赋能—持续反馈”的闭环。目前,东北师大附中“深耕计划”多个帮扶项目已经完成组团化升级,部分项目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受援学校教育教学效果明显提升,并初步实现了一定的区域辐射力。
2024年8月,东北师大附中6名学科骨干教师到吉林省延边一中开展为期三年的组团式帮扶,旨在通过高水平、系统化课堂教学促进延边地区创新人才培养。课程由东北师大附中教师团队直接授课,共享培养方案和教学、管理资源。6名支教教师与延边一中教师团队共同构成涵盖管理、教研、教学的教学团队,通过主题教研、集体备课观摩及课堂教学示范,辐射带动全州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系统化教育帮扶的实践和探索中,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实现了从资源输送到能力建构、从单向支持到协同发展的深刻转变,实现了从“培训一位教师”到“帮扶一所学校”再到“辐射一个地区”的多重跨越,不仅有效激活了受援学校的内生发展动力,更形成了可复制、可持续的帮扶机制,为我国县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理论参照与实践样本。
(作者邵志豪系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导师;展鑫磊系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
《人民教育》2025年第18期,原标题为《笃行教育帮扶 助力县中振兴》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